早报记者 陈华
9月10日,改革开放以来首部国家级内贸发展专项规划——《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在中国政府网全文发布。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内贸易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超过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1%左右;国内贸易就业人数1.3亿人左右,其中城镇就业1亿人左右,年均增加500万人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18万亿元。
内贸规划专家组成员、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系主任洪涛昨日说,《规划》涉及流通产业政策,且是一个跨部门的规划,它的出台显然是一大进步,不可小看,但它毕竟还是一个纸上文件,外界也不应夸大它的作用。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称,上月初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下称“39号文”),以及昨日出台的《规划》,都意味着国家已将流通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鉴于目前的体制和法律框架制约,流通产业要想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落实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规划》精神基本上
“已提前得到贯彻”
洪涛介绍,《规划》从酝酿到出台经历了两三年时间,近年来商务部等部门已出台了三十多条意见,《规划》精神基本上已先行得到贯彻,其中提及的一些措施已经出台并在落实之中。换而言之,《规划》在具体内容上,既有延续性又有一定创新性。
按洪涛的理解,创新之一是,《规划》对流通产业相关目标的设定,是将该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基调定为稳步发展时期。根据《规划》的表述,国内贸易发展应“又好又快”。而之前外界曾对此有过“快速发展”还是“衰退期”的认识分歧。
赵萍提到,《规划》中提及的“十二五”时期内贸发展的十八个重点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早餐示范工程、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等,都是对以往政策的延续;而兴贸富边市场工程等,则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
“统一各部门意愿”
“规划”的出台几经周折。
洪涛告诉早报记者,他在2010年到2011年期间,参加的部长级官员主持的《规划》讨论会就有三四十次。
据他介绍,之所以经过这么多年,《规划》才正式推出,其一是因为《规划》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其二则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内贸领域分割现象严重,多部门管理的状况,加大了协调和沟通难度,“工信部就曾直接提出质疑,不承认流通是一个产业。”
据介绍,“规划”涉及领域广泛,如日用工业品由商务部管理,而农产品则由农业部管理,石油、粮食、药品这些则分属于国家发改委、粮食局和药监局管理。《规划》最初由商务部牵头编制,后升级为需多部委协调的国家级规划,由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工信部等各种涉及流通相关联的职能部门联合制定。
“过去流通领域是很多部门来管,但《规划》出台后,相当于有了可以统一各部门意愿,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流通体系的国内贸易的纲领性文件,以消费为引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洪涛说,这一思路与“39号文”是一致的。
此前的8月,备受关注的“39号文”在中国政府网正式发布。
赵萍评价称,“39号文”所列的支持政策覆盖面颇广,但最重要的突破,是重新定位了流通产业的地位,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将流通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投资拉动模式
再次占据上风”
不过,《规划》的具体效果仍需实践考验。
赵萍直言,在保增长的压力之下,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再次占据上风,彻底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肯定需要一个过程。洪涛也说,“规划”的作用不可小看,但也不要高估。
关于外界期盼已久的“促消费政策”,洪涛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延续节能补贴、以旧换新等措施,并加大对新兴业态、交易方式的扶持力度,发展一些生活服务类企业。
外界眼下普遍希望,久盼未至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能尽快出台“39号文”的实施细则,包括推进流通业营改增的试点。